或許她是中國最早學會毛線編織的女性之一 曾國藩小女兒曾紀芬

作者:愛就編 時間:2017-06-28 15:50 閱讀:23356 標簽: 編織歷史 編織達人 編織故事 編織心情

雖然打毛線被很多人誤解為是老太太才做的事,是很傳統(tǒng)、很古老的手工,但追根溯源,它相較于比如有千年歷史的中國刺繡,毛線編織屬于相比較年輕的手工,大約19世紀末葉才進入中國,在民國年間盛行于上海,在當時也出現(xiàn)不少知名的絨線編結師推廣編織技法,比如黃培英、馮秋萍、鮑國芳等,或許現(xiàn)在還有人能從家中找到一本這幾位大師編著的毛線編織書。

而今天分享的這位編織者,或許是中國最早學會編織的女性之一。雖然毛線編織很長一段時間是與節(jié)省開支劃等號,但就國情來說,在溫飽都有問題的舊時代,打毛線應該屬于一件奢侈的事情,并不是普通老百姓有機會或者有時間去接觸的事物。這位女性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她在光緒年間就接觸到編織,一起進入時光機來看看這位百年前織女的編織故事,雖過百年,但同為織女的你或許對這樣一份編織心情或狀態(tài)并不陌生:

QQ截圖20190131120825.jpg

(曾紀芬與聶緝椝)

“(《總辦太太的 絨線活兒》——趙爽(北京)·時光機/深圳商報)時光機今天停留在光緒十三年(1887)的某日,江南制造總局總辦衙門的后衙,總辦聶緝椝的夫人,正和一位外國女士相談甚歡。

聶太太閨名曾紀芬,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小女兒,從小受過嚴格的傳統(tǒng)教育。

雖然貴為總辦夫人,家人的一應衣服鞋襪,卻都由曾紀芬親手操持,甚至還紡線織布。不過近日她卻被一樁“洋事”難住了——結絨線。

絨線,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毛線,當時叫做“毛冷”,即英文“woolen”的譯音。這東西在西洋各國早就有了,我們在描寫19世紀早期生活的小說中會發(fā)現(xiàn)——“茶花女”瑪格麗特散步時圍著長可及地的開司米披巾,《簡愛》中桑菲爾德府的女管家費爾費克斯太太總是在溫暖的爐火邊忙著她的編織……

1880年代,上海的京廣雜貨店里出現(xiàn)了“毛冷”,一開始是當“頭繩”賣的。

聶太太曾紀芬知道“毛冷”,是通過她的大嫂。她的大哥曾紀澤是外交家,曾偕夫人劉氏一起出使法、俄、德等國。劉夫人回國給小姑子紀芬?guī)У摹鞍槭侄Y”中,就有西洋人用“毛冷”織出的衣褲。

聶太太覺得這些洋式衣服、褲比起中國人素常過冬穿的棉襖棉褲來既輕軟又保暖,織出的各種花樣也很好看,于是就向嫂子詢問編織的方法。沒想到劉夫人卻并沒有特別留意過這事兒,只粗略地知道是用幾根針把毛線繞來繞去……聶太太自己埋頭研究了一段時間,居然參悟出了不少,于是試著給自己的丈夫織了一件上衣。這第一件毛衣織得并不成功,長短不齊,據(jù)聶太太事后總結,是因為她的記性不好,“數(shù)針”數(shù)錯了。為了織出稱心的毛衣,她想起了一位現(xiàn)成的老師,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外國女士——傅太太。

傅太太的夫君,是相當有名氣的一位英國傳教士,中國名字是——傅蘭雅,當時在江南制造局負責譯書工作。聶太太喜歡傅太太為人敦厚坦誠,相識不久就結為密友,遇到“毛冷”這個洋難題,自然要向傅太太請教了。

傅太太欣然領命,當場拿起活計示范起來,說到底這并不是一門高不可攀的手藝,沒過多久,聶太太就能織出漂亮的活計來了。

聶太太很高興自己在織布、裁衣、繡花等等之外,又學會了一樣洋手藝,之后,她又把這門手藝教給周圍的不少女性。曾紀芬或許是中國最早學會絨線編織的女性之一,更可貴的是,她在晚年的自訂年譜里還記錄了這件事,讓今天的我們知道,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和改良旗袍配套、凸顯中國女性魅力的絨線衫,是早半個世紀就開始流行的?!?/p>

QQ截圖20190131120808.jpg

曾紀芬(1852-1942),號崇德老人,曾國藩季女,自訂年譜中關于毛線編織的記錄:

“丁亥 光緒十三年 三十六歲(1887年)

惠敏夫人自外洋攜歸絨織衣褲線織衣邊諸物,頗為當時所不易見,余叩以制法,略得一二,然為時匆促不盡也。每于暇時,觸類旁通,稍出新樣。曾為中丞公手制絨衣一襲,此物細針密縷,多賴記性,余記性不佳,故衣成而長短不勻。既而與傅蘭雅君之夫人時相過從, 傅君即為制造局編譯新書者,其夫人嫻雅篤厚,與余相得,因悉傳其法。彼時歐西婦女亦深重家庭手工,后余又傳授湘滬多人學習。傅夫人見余所購紡棉機,因為余言彼邦手搖紡機之制與吾國相仿也。”

這一次的時光之旅到此結束,如何?在你或者家族中有沒有什么具有歷史性的編織經(jīng)歷?這一趟時光之旅又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歡迎分享你的編織故事或心情,在這一刻共同記錄,為歷史存檔一份記憶。

相關文章

相關圖集